近日,中国科协公布了第十届(2024—2026年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遴选名单,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成功托举北京林业大学丁亚丽、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丁琳、东北林业大学付玉、北京林业大学张帆4位优秀青年人才入选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
本次遴选,中国科协共批准全国学会(学会联合体)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实施单位89家,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获得资助名额4个(其中中国科协资助名额2个,自筹资金资助名额2个),用于扶持助力我国水土保持领域青年学者。经单位推荐和资格审查,全国共有27名水土保持领域青年人才进入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被托举人遴选答辩环节。在中国科协特派员的监督下,经候选人线上答辩、专家质询、匿名投票和结果公示,最终评选出4位优秀的青年人才。其中北京林业大学丁亚丽、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丁琳、东北林业大学付玉、北京林业大学张帆4位青年人才最终被确定为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被托举人。
丁亚丽,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脆弱生态系统植物水分关系研究,我校“5·5工程”西南地区困难立地植被生态修复科研创新团队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等多项科研项目。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被《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等高水平期刊收录,多篇多次被评为ESI高被引论文,单篇最高被引175次;参编国家林草局规划教材2部,发表/录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2篇。现任水土保持学院跟班锻炼人员、林业生态工程教研室党支部宣传委员。
丁琳,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土壤侵蚀过程机理、监测预报研究。主持或主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等10余项,累计发表论文27篇(SCI收录10篇,EI收录2篇,CSCD收录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EI论文1篇,被《Soil & Tillage Research》《Geoderma》《Catena》《Hydrological Processes》《农业工程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期刊收录,累计影响因子29.5;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授权1项,受理1项)、获批软件著作权1项;参编专著3部、地方技术标准1项。
付玉,东北林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壤团聚体破碎-形成机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子课题、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省优秀青年基金等项目7项,主要聚焦团聚体破碎-形成过程难以追踪、微观结构演变难以量化的科学问题,创新地引入稀土元素示踪耦合同步辐射显微CT+ImagePy三维可视化定量分析技术,精准揭示团聚体破碎-形成过程中微观结构演变过程及转化路径,突破了传统研究无法可视化微观结构、定量化团聚体周转过程局限,为侵蚀土壤结构演变研究提供全新视角与方法。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6篇(SCI 18篇)、获批专利3项、获成栋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
张帆,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方面研究工作。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博士后“香江学者”计划入选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7项,在Nature Food、Catena、Journal of Hydrology等领域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担任《北京林业大学学报》青年编委,以及Water Research、《农业机械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审稿人。获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奖励。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由中国科协于2015年发起,其旨在充分发挥学会“小同行”以及高水平学术大师聚集的专业优势,强化对青年人才苗子的发现举荐作用。该项目致力于及早发现、重点扶持并加快培养年龄在30岁上下、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为他们潜心研究提供经费、政策、工作等多方面的支持,营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助力青年人才度过“科研黄金期”,打好职业基础,激发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成长为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的国家科技领军人才重要后备力量。青托工程采用以奖代补、稳定支持的方式,对每一位扶持培养的青年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三年。
本届共获得四项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资助名额,充分体现了中国科协对中国水土保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扶持。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将认真总结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宝贵经验,加大对水土保持领域青年人才的资助力度,紧密围绕国家重大生态战略,努力培养具有世界格局、家国情怀的一流水土保持青年人才,为我国水土保持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